本文为2015年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副省级),考生可以对照复习备考。
一、请在“给定资料1”的三处横线上各填一句话,使该资料的结论语义连贯完整。(10分)要求:(1)准确、全面、精炼;(2)在答题卡上按“可见,科技创新不仅……同时……因而……”的句式作答;(3)总字数不超过100字。
【题目解析--中政申论梁宇、许琴梅】
本道题属于概括类题型,主要考察应试者提炼信息和归纳、整合的能力。这道题的出题方式在形式上还是比较新颖的,但类似的题型并不是第一次出现,2014年深圳市考的第一题就是类似的题型,在我们中政申论方案学习的小伙伴应该比较熟悉了。
由填空中出现的几个关键词,可以得出这里实际是要我们依据前面的资料来归纳科技创新带来的影响,而马克思就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作出了具体的介绍——马克思指出,科技创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把人从繁重而单调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约了劳动的时间并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了更多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分析到此,可以说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剩下的就只是组织和加工了。组织答案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表述的简洁性,避免字数超出要求。
在这里需指出的是,“不仅……同时……”两者之间体现的是并列关系,很显然关于解放劳动力、创造物质基础和节约时间属于并列的内容,而“从而”属于递进的内容,因此,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放在后面体现。通过这道题的作答应该知道之前向阳花木老师在一品论坛中为大家总结的逻辑衔接词的重要性,不但适用于文章写作中,同样适用于阅读、小题型作答中,小伙伴们要注意强化这一块。
参考答案:
技术创新不仅把人从繁重而单调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着新的物质基础和必需的自由时间,因而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力量。
二、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20分)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
【题目解析】:
1、本题很明显是一道综合分析题,主要考察应试者分析问题的能力。中政申论专家认为此类题型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作答层次组织答案。
2、本题要求对题目给定的议题阐述看法并分析。中政申论提醒,一定要准确把握分析对象,即“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这是作答先决条件。具体作答:首先明确能否突破(材料明确体现不能),然后分析为什么不能(新技术的使用为什么没有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最后辩证地总结并简要提及措施。
3、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因此考生在作答开始就要表明观点:新技术仍未能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题目要求“有理有据”、“论述全面”,因此在“为什么”中要注重分析的辩证、全面与深入,不能顾此失彼;题目还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250字”,因此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性。
【中政申论参考答案--柳浩、周鹏】
从现在看来,新技术仍未能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还看不到明显的趋势。【观点,即是什么】
一方面,新技术只在一定程度上拉平了少数人和彻底掌控信息的垄断者的一种鸿沟。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使用显现出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当弱势群体从新技术中获益时,强势群体可以更好、更有利地利用这些新技术,并会对其他人的使用加以控制,以获得更多的收益,进一步拉大了强弱差距,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为什么】
但需承认,新技术的使用在生活和交往中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不能夸大其作用,而需要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让弱势群体更好的获取信息、资源和各种各样的机会。【怎么办】【字数:244】
三、假设你是制博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3”,就本届制博会的亮点,草拟一份备询要点,供组委会领导在制博会开幕日的记者通气会上使用(10分)。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概括准确,分条表述;(3)不超过200字。
题目解析:
本题要求以制博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的身份来草拟一份关于制博会亮点的备询要点,以供组委会领导在制博会开幕日的记者通气会上使用。表面上来看,题干中有身份设置和事件背景,又要求草拟什么文件之类的,乍一看像是类似公文的写作,但是不要把它往正式的公文写作方面来想,这只是对个人日常工作能力的考验。在此,针对本题中政申论给出如下思路:
一、何为“备询要点”以及作答重点。仔细审题可以知道,实际上这个题考察的是考生对于材料3中关键信息的归纳概括。本题的作答首先要知道“备询要点”是什么,这样才有思考的方向,估计除了部分学新闻的同学了解多一点外,很多人以前都没有听说过。关于“备询要点”其实这在题目中已经说的很明确了,通俗来讲就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使用的一个备忘提纲,比如记者问到本届制博会有什么亮点?那么组委会领导就依据这个备询要点来进行回答。所以,本题的作答归根到底就是从材料3中提炼本届制博会的亮点。
二、具体的作答要求。“内容具体,符合实际”就是要严格依据材料3所反映的内容把本届制博会的亮点呈现出来,不能仅仅列出一些关键词,也不能脱离实际,变相夸大;“概括准确,分条表述”说明作答的时候不能大段的照搬照抄材料原文,信息比较多比较杂,需要对材料进行组织加工,然后分条呈现,不要长篇大论。
三、作答呈现方式。本题题目要求不能超出200字。因此在作答的时候用概括题的思路组织作答即可,首先总体性的表述:本届制博会的亮点有如下几点,然后分别指出亮点是什么,宜用“概述+举例”的形式呈现。
【中政申论参考答案-付明君、刘晓枫】
本届制博会,共有以下亮点:
一、集中展出一批世界领先技术的高精尖产品,如:i5系列智能机床、2500型压裂成套设备等等。
二、首设3D打印技术和设备展区,共有60余家企业参展,预定展位150多个。提前网上预约可获免费3D激光打印人体模型的机会。
三、展出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机器人产品,展会同时有机器人表演赛、装载机街舞表演秀等活动。
四、首设高新技术装备展区,广东江门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装备制造业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体亮相。
【字数:200】
四,阅读“给定资料4”,谈谈从中国高铁、中兴通讯和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能分别获得哪些启示?(20分)
要求:(1)紧扣材料,重点突出;
(2)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3)不超过500字。
【试题解析】
本题是一道启示类试题,从材料4的A、B、C中所涉及的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概述启示。根据题目要求来看,材料明确要求要“分别获得”,为此,在作答时,就可以直接围绕三则材料分层次分点去把握。而根据材料来看,每则材料侧重于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答题形式上可先总结出相关经验,再结合材料所涉及到的事例内容加以概述。
在材料A中,我们更多的是要从成绩中去把握到中国高铁发展的关于正视问题,注重硬实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启示;在材料B中,启示的得到是从中兴通讯副总裁Q先生的讲话中来把握;在材料C中,则要联系上下文,根据材料顺序去整合到打破垄断、拓宽市场等方面的启示。
在具体作答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到题目所给定的字数要求,注意语言表述的流畅性。
【中政申论参考答案-黄大仙、任波涛、燕子老师】
中国高铁在发展过程中正视问题,提升产品硬实力。具体启示如下:一、坚持自主创新,正视国民的质疑和忧虑;二、充分发挥高铁所具备的性价比、技术、安全性等三大优势,并在高铁网络过程中,积累下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三、实现产品“走出去”的目标,采用欧洲标准,走进技术标准高的“准欧洲国家”,提升企业及国家的影响力。
中兴通讯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产品创新,加强品牌建设。具体启示如下:一、在创新方面要注重亮点的打造,紧跟世界其它同行的步伐,同步推出大量有吸引力的产品。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卖产品到创品牌,不仅要产出优质的“中国制造”,更要创出独特的“中国智造”。
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产品从低端向高端延伸,成就高水平的产业体系。具体启示如下:一、需加强对技术复杂,造价高等特殊设备的研究,打破打少数发达国家的垄断。二、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解放人力资本,缩短工期,同时避免交通阻断、尘土等民生问题。三、注重高性价比,并开创个性化定制与服务,增强国际竞争力。四、通过收购配套生产商,在国外建立营销中心的等方式,提高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国外市场的占有率。
第五题参考答案
科技创新多元应美丽中国现“帅性”
--发展依赖创新 复兴要靠科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科技创新的目的、价值及如何更好的将科技与人文发展、民生应用相协调等也成为热点议题。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尊重科技创新精神,兼怀多元理念,是促进人文、科技协调发展,开启“中国梦”的至关重要的钥匙。
尊重科技创新精神,兼怀多元理念需秉承“个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科技无疆界,但“国情有界”。纵观中国发展历史,从洋务运动到近年频生的“山寨”现象,“生搬硬套”、简单的“拿来主义”无法成为民族发展的通衢大道。正如个性化的定制和服务是中国盾构掘进机与国际“巨头”竞争时的一张“王牌”,我们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科技创新、科技运用的成果,但更要走前人、其他国家没有走过的路,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坚持将科技创新与国情,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相结合,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推动中国科技与运用走向世界。
尊重科技创新精神,兼怀多元理念要保持“理性”。“无创新,则无出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但创新不是盲目而为,更不是主观臆断、一蹴而就,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普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等缺陷,仍缺乏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发明创造,没有形成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中国的科技创新需要立足现实、坚守“理性”,持续传承和发扬高铁在浴火重生中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代表性技术的有益经验,在对内挖潜与对外拓展中有效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走向世界。
尊重科技创新精神,兼怀多元理念应着眼“人性”。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严谨的,但严谨不等于“呆板”,人文与科学能够对接,科学与人文可以交融。在我们的科技创新中,需要将科学与人文牢牢结合,将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坚守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技成果应用在人民可见、可用的生活领域,打造中国自己的“iphone”“ windows”,凸显科技创新对 “人”需求的因应和关怀,实现科学与人文齐飞,精彩与务实一体。
高尔基说过,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中国要发展,出路在创新,中国要复兴,关键在科技。只要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让科技创新与人文发展相结合,一定能实现强国、富民、复兴的“中国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