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文定义增加,重视传统文化。
考查人文定义的题目有两道,一是“赋比兴”,二是“瓿”,选项涉及文学的有三道,其中两道选项全是诗句。这其实是最近两年考试趋势的进一步强化。胡振伟老师在《定义判断也可以有点难》那节课上总结了命题人提高难度的五个惯用技巧,其中第四个叫“选项有知识”,命题人近两年很喜欢直接用诗句、成语、熟语、历史典故等作选项,既降低了命题难度,又顺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我们平时重视常识的积累,胡振伟老师反复强调,常识的积累量决定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决定分析判断能力,也就是选答案的能力。常识的积累对于行测各题型都非常重要,其中定义判断尤其如此,熟悉了考查的概念,定义可略读,做题更快更准。
对于这种题,不可能所有选项都不熟悉,紧紧抓住关键词,运用排除法一样可快速做出来。
比如第二题,赋、比、兴指的是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直叙,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使此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诗句中使用了“比”的是:
A.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B.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C.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D.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此题其实是文学性常识,中学语文中应该讲过。不熟悉也没关系,按照老师讲的定义判断的解题技巧,也能快速做出来。简而言之,赋是直抒感情,比就是类比,兴是先说一件事物,目的是为了引出另外一种事物。四个选项全部选自《诗经》,对于一些同学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比较各选项,D中有四个“如”,如就是像,很明显是类比,所以选D。
老师反复强调行测得高分的诀窍是“文字题要快,计算题要准”,定义判断作为推理的文字题,没必要对定义和选项都理解透彻,抓住关键词,对比选项,有八成把握即可快速选,基本上不会错,即使错一个也没关系,相比省出的时间,牺牲一个题目是值得的。
第二,出现了图片做选项的题目。
其实这并不是国考的首创,2012年吉林省考已经出现过,考的概念叫“阮”,相信中政行测备考方案的用户都见过这道题,是老师特意选的。这提醒我们:备战国考也要做各省考真题,要特别留意省考中比较有特色的题目,国考和省考其实是相互借鉴,各题型均如此。这种题其实比较简单,介绍一件物品,描述肯定非常直白,对照图片,运用排除法可快速锁定答案。
比如本次考试的第七题,瓿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和盛水器,亦可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圆体,敛口无颈,广肩,大腹,圈足,带盖,亦有方形瓿。
根据上述描述下列器具中哪一个是瓿?
第三,题目长度有所减少,题目整体难度略有下降。
近几年定义判断的题目越来越长,在2013年和2014年答到极点,今年行测首次采用两套试卷,虽然定义判断的题目完全一样,但还是可以看出题目难度略有下降的趋势,胡振伟老师大胆预测,明年地市级会维持在这个难度,而副省级会略有提升。
定义判断,不管怎么变,都不会太难,同学们要做的依然是熟悉基本解题思路和快速解题技巧,多以实战标准做题们,不要太纠结,不需要对题目理解太透,抓住关键词,对比选项选个最好的即可。当然,做完以后,回顾题目研究解析时鼓励深度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