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材料一
2011年,南方持续大旱;2010年,舟曲泥石流;2009年,冬小麦主产区30年一遇的严重冬春连旱;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2008年,举世震惊的四川汶川地震;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其中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1%,地震灾害占7%,海洋灾害占8%,农林牧生物灾害占6%,其他灾害占8%。而气象灾害中,旱灾排在首位占53%,洪涝灾害位列第二占28%,风雹8%,冷冻7%,台风4%。
自然灾害已经给中国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据中国气象局透露,1990年-2000年,造成人员伤亡4500人,经济损失占GDP的3.4%,2001年-2008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占GDP的2.8%,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记者从民政部获悉,暴雨导致2011年6月3日以来南方洪涝灾害,导致长江中下游、中国西南及华南地区部分省份多次遭受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中国南方暴雨洪涝灾害共造成175人死亡,86人失踪。
6月3日以来,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相继出现4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导致长江中下游、中国西南及华南地区部分省份多次遭受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
据统计,3日以来的中国南方暴雨洪涝灾害共造成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3省(自治区、直辖市)86个市(州)510个县(市、区)3657万人次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64.2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350.2亿元。
民政部表示,总体来看,近期南方洪涝灾害呈现以下特点:
旱涝急转快。4至5月份,受降水严重偏少影响,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长江中下游省份遭受严重旱灾,受灾人数峰值达到4200余万人。进入6月份后,这一地区连续遭受多轮暴雨袭击,旱涝急转的局面十分明显,对当地的救灾准备工作造成较大影响。
降雨强度大。由于几轮过程的主降雨区基本叠加,不少地区的累积降雨量超历史极值。贵州省望谟县行洞最大60分钟降雨量达122.5毫米,湖北省通城县左港8小时降雨量达309毫米,均超200年一遇。
人员伤亡重。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共造成193人死亡或失踪,占全部死亡和失踪人数的近3/4。
重复受灾多。有223个县(市、区)重复受灾,占全部受灾县的43.7%。其中遭受3次以上暴雨袭击的有50个县,占全部受灾县的近一成。
救灾难度大。共有367个县(市、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占全部受灾县的72%,这些地区自救能力弱,给救灾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针对6月份以来南方严重暴雨洪涝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加强汛期应急值守,做好灾情监测评估,并加强部门沟通协调,紧急启动应急预案,调拨中央救灾款物,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财政部、民政部累计安排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1.65亿元,主要用于暴雨洪涝灾区受灾人员紧急转移安置、过渡性生活救助、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和向因灾遇难人员家属发放抚慰金。民政部紧急向贵州、湖南、安徽三省灾区调运5000顶救灾专用帐篷和5万床棉被,切实帮助灾区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面临的困难。
材料三
一场泥石流给舟曲县带来了灾难性打击。这是长期以来的“环境破坏型”发展模式种下的恶果。从“陇上小江南”到泥石流多发区,舟曲县只用了短短半个世纪。这或许是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在经济起飞的初期阶段,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有其必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长期容忍这一模式。目前,我国的环境压力已臻极限,与环境相关的事件屡见不鲜。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们不去片面追求高增长,慢一些,也许会丧失一些“面子”,但却可以换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居民健康和幸福程度的提升。牺牲环境去发展经济,实为本末倒置的短视行为。我们只有认识到原有模式的局限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避免在未来频繁发生这类环境问题。
从对策角度思考,自然灾害频发,我们应该建立起严密的、有效的预警机制以集中统一、具有高度整合性的应急指挥体系指挥统一、协同配合,确保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及时有效;打造预警的“科技天眼”。科学技术是监测、预报自然灾害的利器,一个信息全面、功能先进、覆盖面广的灾情监测、评估系统在防灾减灾上是必不可少的。
材料四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中国近现代的城市进化史,大多一路表面光鲜地走来,而忽视真实的内在。所以,“验证”一个城市是否真正发达和文明,一场暴雨足矣。
从农村被淹到城市内涝,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被无数次重复过的相同逻辑:为政绩而重视城市建设,农村建设因为不能“立竿见影”而被长期忽略。这一逻辑常有常新,然而非常危险;外加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不到位——偏离“以人为本”的核心治水,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最后只能让暴雨和洪水变得愈加“防不胜防”。
材料五
罕见的暴雨袭击我国南方(也包括部分北方省份),造成重大灾害。近年来的极端天气状况,一再提醒我们必须尽快完善农村、城市基础设施和应急预警机制,提高防范和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无论是农村规划,还是现代城市的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针对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应急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有关部门要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提高预测的精准度,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防范信息;应加快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在做好必要防御措施的同时,强化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防范,做好卫生防疫、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城市应急基本安全保障,让农村、城市在灾害压力下仍能正常运作,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少受影响。
众多学者纷纷表示,提升应急预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远规划、扎实推进。面对可能的灾害天气,我们需要集中精力投入到排查隐患等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也要着眼长远,在农村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上,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硬件与软件等的关系。另外,随着旱涝发生及其影响特征的变化,防汛抗旱观念必须要转变,要有防大旱、抗大涝的思想准备。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也要转变,要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既要防洪又要防旱,要“防洪抗旱”并举。
面对极端天气,如何更快地提高预警应急机制?水利专家则给人们提供了另一条理性的思路,治水应从控制洪水转变为管理洪水,不能孤立地研究防洪问题。“中国新世纪治水方略研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应该放在洪水和干旱问题的结合上。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把水作为一种资源利用,这是资源水利的观念。”
材料六
最近几十年来,世界热带气旋活动频繁,飓风和台风横行施虐,与公元1000年前后的情况十分相似。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地球正处于千年来的又一个热带气旋高发期,与千年一遇的飓风活动高峰有关。另一方面是全球变暖的影响,海洋表层水温上升致使热带气旋活动增加。据统计,大西洋一年的飓风通常为8次左右,可是在2005年却出现15次之多。
由于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厄尔尼诺现象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风暴、干旱和其他反常的天气变化,能让本来潮湿的地区变得干旱起来,也会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区洪水泛滥。
然而厄尔尼诺现象本来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一个积极作用是可以造成风速和风向突然变化的强烈的垂直风切变,从而对飓风产生抑制作用,减少大西洋上飓风发生的次数。在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的年份中,对美国进行肆无忌惮袭击的飓风平均每年造成的损失为8亿美元,而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损失则多出一倍,高达16亿美元。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预测,从现在起到208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4。所造成的灾害和恶果将触目惊心:饮用水可能遇到问题的人有11亿~32亿,面临饥饿威胁的人有2亿~6亿,每年沿海地区可能遭受洪涝灾害的人有2亿~7亿。
气候变暖的客观事实不容置疑,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已经对全球许多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的趋势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有1/3的两栖动物、1/4的哺乳动物和1/8的鸟类正濒临灭绝。
材料七
据泰国内政部防灾减灾厅近期发表的报告称,肆虐泰国的洪水正向首都曼谷市中心的繁华商业街和旅游热点区域逼近。而连续3个多月的洪水已经导致529人死亡,2人失踪,洪水依然浸泡着泰国77个府中的24个府,约110万家庭的280万人受到影响,经济损失预计达5000亿泰铢(1美元约合30.7泰铢),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曼谷水灾为亚洲各大都市的防洪防灾体系建设敲响了警钟。
上世纪80年代,泰国北部大城府等工业区进行建设规划和开发时,湖泊、湿地和沼泽地等有蓄水能力的自然地表被改成了水泥地,地表吸水能力下降。运河本是洪水最好的排水通道,但曼谷市先后填埋了多条运河,却又没有相应的排涝设施来替代。泰国的相关专家指出,道路、房屋和工业区的建设不仅阻碍了自然水路,还占用了原本有助于减缓洪流的低洼集水区空间。
此次受灾严重的大城府和巴吞他尼府的7个工业园区全都位于低洼地带。据泰国《曼谷邮报》报道,由亚洲开发银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和世界银行2010年联合发布的一个报告表明,由地下水缺失造成的地面沉降是泰国曼谷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该报告预计,到2050年,曼谷和北榄府容易被淹没的区域面积将扩大30%。
泰国的一些水坝大多有3个核心功能:减缓洪流、农业灌溉和发电。不过,灌溉由泰国皇家灌溉厅负责,发电则由泰国电力局管理。但这两家机构都没有合理把握储水量。曼谷目前主要依靠防洪堤和排水泵系统防洪,但防洪堤的高度和排水泵的排水能力不足以应对持续的严重洪灾。
亚洲开发银行中西亚局首席城市发展专家Z先生对记者表示,城市经济开发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过度城市化也是泰国水灾的一大原因。泰国国立发展管理学院发展经济学院A主任认为,洪灾与砍伐森林和排水系统管理不力密切相关。随着森林越来越让位于农田和牧场,抗洪能力越来越脆弱。最近二三十年,曼谷的楼房建筑过多,绿化湿地面积减少,人均绿地面积已是全世界大城市中最低的。
由于缺乏全面与科学的规划,一些城市不遵守相关的规划法规,违规改变规划用地性质,把绿地改为商业用地。Z先生认为,从技术角度看,建设排洪工程时应考虑以“排”和“疏”为主。由于城市化速度过快,亚洲许多城市都没有完备的防洪系统,目前只能像曼谷一样以“堵”为主,采取一些临时的应对措施来减少洪灾的损失。
专家认为,一些发达国家在防洪排涝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英国采用可持续排水系统来管理地表和地下水,将雨水就地或在附近用水箱储存起来再利用或引入水池和盆地,利用池塘或湿地吸纳雨水。新开发项目都建造了渗水坑、可渗水步道并进行屋顶绿化,尽可能地将地表水保留下来。此外,政府市政规划时,也要考虑局部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局部设计一定要与城市系统的整体规划相结合相协调,使城市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和发挥,从而有效应对自然灾害。
在无法改变城市结构的情况下,目前唯一的选择,就是大量投资建设新的防洪基础设施。可在城市周围多建排洪系统。如在曼谷北部兴建排洪渠道,使来自北方的洪水绕过曼谷流入大海。A主任则建议,应在国家层面设立一个控水部门统一治理。还有专家建议,把防洪救灾的基本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亚洲国家应高度重视政府项目审批制在城市规划和布局中的作用,将城市的防洪防涝功能纳入其中。
材料八
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引发全球广泛关注,人们开始比较每个国家受灾情况及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近日,英国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所有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中,美国及日本受灾最为严重,另外,包括中国、印度及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亚洲新兴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自然灾害威胁。
调查还显示,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山体滑坡、洪水、暴风及野火。根据这些自然灾害给一个国家带来的经济风险程度,“Maplecroft”公司对全球196个国家进行了评估排名,其中美国位列第一,此外,美国、日本、中国及台湾地区被评为“极度危险”之国,自然灾害给它们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最大。此外,包括墨西哥、印度、菲律宾、土耳其、印度尼西亚、意大利及加拿大在内的7国被定为“高度危险”国家,风险程度略低于前面四国。
但如果以一个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社会及经济能力来进行评估的话,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以索马里为首的17个国家,其中大部分是非洲国家,如果以他们灾后的社会经济恢复能力来衡量,它们则成了“极度危险”国家,也就是说他们灾后的社会及经济恢复能力最差。此外,中国、印度、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是“高度危险”国家,灾后社会及经济恢复能力强于前面的17国,美国及日本则是“轻度危险”国家,恢复能力最强。
此项调查内容没有包含干旱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及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调查参考了最近五年的数据指标,它们由IMF、世界银行及CIA提供。另外,“Maplecroft”公司还注意到,现在,自然灾害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损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今年上半年,自然灾害已给全球带来了26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包括日本海啸、美国龙卷风、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地震及澳大利亚洪灾。
材料九
日本9.0级的世纪大地震发生之后,中国、韩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都迅速派出国际救援队奔赴日本灾区展开人道救援,并捐助了大批救灾物资运往灾区。在老挝这样的欠发达国家,政府也向日本捐出10万美元,并成立专门委员会来发动民众捐款以帮助日本救灾。
在重大自然灾难面前,不分国界,不分民族,我们都是共同的人类。
近年来,中国、东盟以及东亚地区重大自然灾害不断,给本地区人民带来巨大苦难和心灵创伤。面对自然灾难,各国表现出更紧密的携手合作以共渡难关。自然灾害频发更促使各国都产生了要加强救灾合作、加快救灾协调机制建设的强烈愿望。
重大自然灾害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加强国际救灾合作、共同抵御自然灾害也是人类安全发展、和谐共存的必然要求。东盟和中日韩(10+3)共处亚太地区,在自然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不仅是地理近邻关系的天然需求,也是相近文化背景和政治互信的要求,更是人道主义的要求和各国的共同利益所在。在10+3甚至更广阔的国际区域开展国际救灾合作,不仅非常有必要,而且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
每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各种国际救援行动都显示出了巨大力量。这次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发生后,世界各国进行的救援行动为日本救灾提供了很大帮助;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际社会同样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还派出了国际救援队和医疗队到地震灾区协助参与救援。国际救援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无国界,也使灾害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
各国联手抵御自然灾害,形成相关合作机制很关键。10+3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从灾前预防、灾害风险管理、信息共享、社会协作等各方面共同应对挑战。实际上,东盟10国早在2005年就签署了《东盟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协定》,为东盟预防、监控和减少自然灾害合作提供了法律框架。而在中国-东盟10+1框架下,双方也举办了很多关于灾害应急管理、亚洲灾区恢复重建管理等内容的会议,就加强灾害管理能力开展交流合作。专家认为,各国共同建立地震海啸预警系统特别重要,预警系统的有效预测,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小灾害带来的损失。
材料十
我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地处亚欧大陆东侧,跨高、中、低三个纬度区,季风特点十分显著。降水在季节分布上,很不均匀。
我国大部地区夏秋多雨、多洪涝。全年的降水量大部集中在夏季湿润高温的时期,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6至9这四个月雨量占正常年降水量的60-80%,黄河中下游地区,海河、辽河流域,大部分集中在7、8两个月;而且往往又集中在几次暴雨过程中,所以容易形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甚至一天大暴雨超了年平均降雨量。形成特大洪水,这就是我国多水灾的原因。在滨海及河口地区,还受风暴潮、海啸以及由上游汇集来的洪水双重灾害的威胁。在河流上游山丘区则有山洪暴发或伴随泥石流的灾害。在中下游平原,湖泊地区,很多地区地面高程又多在洪水位以下,往往同时受到当地雨水内涝和江河洪水的双重威胁,加上很多河道,泄洪能力和洪水来量不相适应,也是造成我国多水灾的原因。
从最近发生的几次灾害看,无论是雪灾、地震,还是洪水,我们看到:中国政府迅速成立了救灾应急指挥部;中央和地方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并调集全国力量全力救灾;而且国家领导人还亲赴救灾第一线。中国政府的应急反应工作是快速的、透明的,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正在稳步提高。然而,这几次灾难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系统,都有自己的预案,都各自为政。”一位参与过汶川救援工作的应急工作人员称,灾难发生后,他们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但是发现救灾需要地理、医疗、水、电等专业机构的数据支持,然而,各机构间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快速响应机制。
“几经周折我们联系到地质部门的应急系统工作人员,但他们说已把我们的请求上报有关上级部门,我们没有权限,所以暂时不能调运他们的数据。”这位参与过汶川地震救援的一线工作人员感慨道,直到上级政府部门应急指挥中心赶赴一线协调后,各部门的屏障才得以打开。“这耽误了多少宝贵的救助生命的时间啊!”那位一线救灾工作人员痛心的说。
“我们也想把数据拿出来共享,和其他部门合作开展工作,但是部门间条块分割太严格,各种条款限制的又太多。”一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无奈的说。
尽管各地政府部门有应急预案,也做了灾备,但在受到自然灾害物理打击和断路、断电、断缆影响下,各受灾地区通讯几乎大面积停滞,数据备份更是几乎蔑视殆尽,而且即使是要害部门的业务连续性更是无法保障。这突出说明目前我国应急预案和灾备的不足和脆弱。
【作答要求】
1:结合材料,客观的分析引起特大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50字左右。(10分)
2: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的理解。200字左右。(10分)
3:以某市宣传部科员的身份写一份倡导“爱护自然,构建美好环境”的宣传稿,要求格式正确,语言通俗易懂。400字左右。(20分)
4:以某市政府调研员的身份,针对目前我国洪涝灾害问题,拟写一份方案。(20分)
要求:1、格式正确,语言表述规范,400字左右;2、所提措施针对性强。
5:结合给定材料,以合理解决自然灾害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1000字左右。(40分)
本文为步知网原创文章,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步知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