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日前,重庆某大学毕业生小蔡应聘一公司文员,好不容易进了面试,却因填的一份400多字的手写简历中有24个错别字而未被录用。有人将之归咎于当代人使用电脑打字越来越多,在享受快捷、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书写能力的退步,丢了传统。不过也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打字已很普遍,不必再苛求书写这一“古老”的技能。
记者通过网络调查了网民们对“小蔡简历错别字事件”的看法,网民的观点各有不一:
网民A:电脑和手机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期依赖电脑、手机进行交流,也让我们的文字书写成为了薄弱环节。电脑时代练习手写可以避免尴尬,从小培养孩子学习书法、练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它可以培养性格,提升一个人的审美认知和内在价值感,同时也是对有着几千年文化底蕴的方块字的传承。
网民B:当方块字的隽永、俊逸之美被中国人忽视,逐渐习惯于电脑字的死板,其实也就是在不经意间丢掉了我们的文化,丢掉了我们几千年来一脉相传的根。
网民C:话说这也不能怪大众,只要毕业出来工作过几年的人都知道,需要写字的行业不多,基本都是手上活,哪有时间去写字?你以为像古代写字就能卖钱?一天到晚为工作上的事愁,还有心情练字?我毕业6年了还没写上300字!
网民D:我们不是已经丢掉了结绳记事、金文、甲骨文、繁体字等等么?社会的发展必然造成“用进废退”。
材料二
日前,国医大师陆某走完88岁的人生路。他从医60多年,孜孜以求中医之道。在他看来,“君子和而不同,把西方的科学称为唯一科学,就把中医否了,那是同而不和。”
20世纪以来,西学东渐。不少人认为,西方文化是先进的,中国文化是落后的。中医不如西医,必须用西医改造中医。于是,中医面临着被西化的危险。
中医西化,如同割掉中医药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文化,滋养着中医药的发展。“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藏象经络”等中医基本理论,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医西化,就等于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中医药只是徒具其表的“黄皮白心”。如果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被淡漠、被忽略,中医药就再难姓“中”了。
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想学好中医,重要环节是研读中医典籍。让人不解的是,虽然同属语言工具课,医古文只有半个学年,而外语要学两个学年。由于外语考级考试和毕业证书挂钩,中医研究生的外语水平很高,但基本的药性赋、汤头歌诀也不会背诵,甚至连《本草纲目》的《序》都念不懂。中医经典是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内涵,是中医临床思维观点的源泉和源头。《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部中医经典完整读过一遍的人寥寥无几。原因在于,中医经典的缺失,传统文化的断代。这就不难理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年来致力推动“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用心良苦。
中医西化割断了中国文化对中医药的滋养,让中医药思维很难确立起来。以前是师带徒传承,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中医名家辈出。如今院校教育鲜有名家大师,毕业生甚至被称为“中医的掘墓人”。因为接受西化思维的大脑里,已经容不下整体观的思路,更不相信辨证施治的方法。加拿大的胡女士来中国学习中医20年,她在一家中医院实习时发现,医生给患者开的处方中,一个12味的方子中控制胃酸的药就有7种。这是典型的西医药理思维,而不是中医“君臣佐使”的用药模式。西化思维模式的结果,只能是丰富西医而弱化中医,中医就变成西医的一个附庸物。
材料三
品读峨边,千古彝风别样浓。丝绸之河“佳支依达”的赞歌、彝族美神“甘嫫阿妞”的传说、浩渺神秘的毕摩经卷……底蕴深厚的彝族文化,淳厚绵长的民俗风情星耀历史长河。峨边彝族自治县以“甘嫫阿妞”为代表的彝族文化,在“建设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县”的征程上,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律动中,华丽晃舞尽显风韵。30载上下求索,30载传承发展,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如明珠放彩。
“建设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县”纳入峨边“十一五”规划,从此,文化开发工程拉开大幕,彝族文化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成立小凉山彝族文化研究会,搜集、挖掘、整理彝族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编纂《小凉山》《彝族习惯法》等涵盖语言、服饰、建筑、节日、信仰、习俗各方面的系列丛书。精心培育文化团队英才,倾力打造文艺精品佳作。招募60多名能歌善舞的青年充实文化战线队伍,邀请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到黑竹沟拍摄mtv,推广彝族歌舞。大力发掘新人,为彝族青年阿仲向义出版以黑竹沟为题材的mtv,将青年歌手“彝组合”推上全国舞台崭露头角。组织10余个民间文艺团体扎根城乡,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魅力峨边》的成功摄制,在央视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小凉山彝族文化的无穷魅力;民族歌舞音画专辑《佳支依达且别拉》问世,“彝族歌舞之乡”再添奇葩;“毛坪山歌”挺进西部歌会,引人关注。加大非遗保护经费投入和宣传教育力度,《彝族泡水酒》、《彝族手工剌绣》等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继列入省、市、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其文化产品在各种展场登堂亮相,倍受青睐。深深根植于峨边这块沃土的彝族文化,正阔步走出山门,花开墙外。
2007年,与中央民族大学联合,精心打造的第一部表现彝族特色文化的大型民族音乐剧《甘嫫阿妞》问世,让峨边千年彝风显露风姿,预示小凉山彝族文化“井喷”时代来临。成功举办两届“甘嫫阿妞”艺术节,赛美、赛装等“五赛”活动,为彝族传统服饰、歌舞、餐饮、工艺制器等提供了蓬勃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出版《甘嫫阿妞文化》,塑起甘嫫阿妞铜像,注册“甘嫫阿妞”文化品牌商标,建彝族风情一条街,充分运用彝族文化元素对城区、新寨、黑竹沟旅游沿线及迷都大酒店进行风貌打造……举全县之力塑造“甘嫫阿妞”文化品牌,为经济“唱戏”搭靓舞台。
峨边怀揣不可复制的文旅资源,走“文旅兴县”之路,让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优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倾力打造“黑竹沟”“甘嫫阿妞”两张名片,提速资源经济向文旅经济转型。
自治县成立30年来,峨边文化事业紧随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播电视采用有线、无线、直播卫星方式相结合,综合覆盖率已达97%;加大投入改建县文化馆、图书馆,建成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9个村“农家书屋”和26个乡镇社区书屋、90个“村级文化室”;设立峨边广播电视台,实现节目采编播配套数字化。每年组织一系列文学、摄影、书画、歌舞等精品创作,参加各级各类重大文化活动,开展“甘嫫阿妞”激情文化广场、新春送春联等群众文艺活动40余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500多场,为百姓生活增乐添彩。
千年彝风今胜昔!峨边儿女充满文化自信,在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征程上,将打开新的卷轴,谱写未来华美篇章!
材料四
《小河淌水》是目前中国最有名的民歌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它以超然地域环境的纯朴之美,感动着每一个人,被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民众所喜爱,被西方音乐界誉为“东方小夜曲”。顺理成章地,诞生了《小河淌水》的“弥祉”,这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边疆小地方,因为《小河淌水》在全国、全世界广泛深远的影响,也名气越来越大,渐渐成了大理乃至云南的一个热点旅游区,一年四季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不顾山路坎坷,前去旅游观光。这些喜爱《小河淌水》,被其的清丽优美歌声所感染的中国人外国人,不远千里万里来到弥祉,不为别的,就是想最近距离感受这支世界名曲经营出来的诗意氛围。
然而遗憾的是,走遍了弥祉大部分景区景点坝区村庄田野,接触了无数弥祉男女老少,居然没能听到《小河淌水》的歌声。不但没有听到当地男女谁唱起这支“他们的歌”,就连街道和村庄不绝于耳的音响里,也没有飘出《小河淌水》的一个音符。这就像到了号称“竹乡”的地头看不到竹影,到了号称“瀑乡”的地头看不到瀑布一样,让人直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
其实,这种情况又何止《小河淌水》故乡弥祉一地存在。很多文化旅行采风者,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事:明明到了某个少数民族山乡,却听不到民族语言,看不到民族服饰。西装、牛仔装、解放鞋、运动鞋、休闲鞋、皮鞋,替代了民族服装;大瓦房、洋楼,替代了民族特色的房屋——我经常去一个号称“刺绣之乡”的彝族乡,如今,在这个“刺绣之乡”,除了偶见老年妇女还在穿她们年轻时刺绣了存留下来的民族服装外,中年妇女、年轻妇女、少女儿童,都没有穿民族服装的。绝大多数年轻彝族妇女,还有那些姑娘儿童,已经是拿起针来不会刺,拿起线来不会绣。就是那些掌握了刺绣工艺的人,也因为嫌麻烦,嫌“土气”,绝少经营“刺绣”这门传统工艺。“刺绣”这美轮美奂的民族传统工艺,已经濒临失传。这,实在让人遗憾和痛心。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金质品牌。请珍惜自己的文化品牌,擦亮自己的文化品牌!
题目:
结合材料,请对“文化危机”这个热点专题,写一下你大作文的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