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模拟题_请用不少于300字的叙述、分析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来源:步知资讯 时间:08-07 阅读:

  【申论模拟题】

  请用不少于300字的叙述、分析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给定资料】

  1.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于是大家就开始计算中国GDP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保守的估计到2030年超过美国,乐观的估计2020年即超过美国。本人认为GDP超过美国恐怕不需要10年时间,因为我们的GDP统计有很大的遗漏,很多服务消费都没有纳入到统计范围内,既然现在大家都认同居民收入被大幅低估,那么消费同样被大幅低估。中国的汽车销量全球第一,中国的游客遍布全球,中国居民的奢侈品消费(包括在海外购买奢侈品)肯定也是全球第一;中国的商店普遍在晚上九点后打烊,中国人在晚上创造的GDP远远超过美国。

  不过,大家恐怕还没有太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我们的货币供应量M2早已经是全球第一,8月份M2达到68.7万亿,而美国目前的M2为8.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8万亿,中国的M2竟然超过美国大约10亿人民币。中国的广义货币M2(现金加定活期存款总额)为何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全球第一呢?这恐怕与这些年来M2的增速较快有关。过去10年,中国年均M2增速在18%以上,而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是个位数的增长。

  M2的高速增长与我国资产规模和经济活动规模的增长是相关的,但我国的M2占GDP比重达到180%(假设今年的GDP达到38万亿),而美国只有60%左右。这说明中国的M2高增长与资产规模的扩张有更大的关系,比如,美国M2的增速在过去20多年中基本与GDP的增速保持同步,而中国则大大超过GDP的增速,也超过GDP增速加CPI大约6个百分点左右。这被麦金农等经济学家成为“中国货币之谜”,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没有引起通胀;我觉得谜底就是资产价格,尤其是土地价格、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上涨。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美国人均接近10亩。在经济高增长、中国又挑起为全球提供消费品制造的重担,把面积不大的沿海地区用作世界工厂,同时还要解决富人和全国各地过来的打工者的居住问题。于是,土地价格、房价都大涨,政府通过拍卖土地,也获得了可观的收入,有的沿海城市,政府拍卖土地获得的收入都要超过财政收入,中国的土地交易量、房产交易量都是全球第一,这就带动M2 急剧上升。这样的情形也同样在耕地相对人口稀少的工业大国日本和韩国发生过,日本和韩国的人均耕地面积都小于1亩。如日本、韩国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速分别为20%(1967-1973年)和34%(1966-1988年),明显高于中国目前的水平,因此时至今日,日本和韩国的M2占GDP比重也比较高,分别为159%和147%。

  不过,令人担忧的问题是,日韩已经过了M2的高速增长期,他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富裕国家的圈子中,而中国人均GDP只排在全球100名国家之后,致富的路途遥远,货币规模却已经是全球第一了,M2/GDP也都超过了日韩。虽然这其中有外汇占款导致M2过于庞大的因素,但计算一下,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约占了M2的27%,不算太多。而我国政府对M2的增长率的控制目标却一向是17%,如果按此增长率,则10年之后,M2的规模将达到340万亿。即便是降至15%的增长率,也会达到285万亿,这就相当可怕了。但这不是没有可能,如韩国从1966年到1988年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年均M2增长幅度竟然达到34%。而中国经济目前还是处于发展潜力很大的阶段,城市化率只相当于日本60年代水平,经济再保持年均8%的十年增长似乎不成问题。但日韩人家在步入发达国家经济水平时,M2/GDP只有100%左右,而我国还没有富,M2/GDP却已经达到180%了,照此增长速度发展下去,届时,全球的货币都将被人民币所淹没……

  2.是否人多地少经济发达的地方,很多稀缺资产都会被炒得飞上天呢?比如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前,一个东京可以换半个美国。而中国的房地产在过去10年中也已经涨了5倍以上,城乡住宅总市值接近100万亿,占GDP的比重大约为290%,而美国目前只有200%左右。我们再看一下过去十年古玩、艺术品、珠宝等的涨幅,几乎也上涨了10倍以上。所以,在这片国土上,什么稀缺,什么属于小品种,什么就可以被炒作,包括大蒜和生姜。包钢稀土是一家上市公司,去年年初的价格大约是7.5元,前段时间最高被炒到77元,一年多时间价格涨了10倍!因为货币实在太多了,货币在寻找稀缺资产,就连货币本身也可以被炒作,据说1980年版的50元面值的人民币,目前的市场价被炒到5000元,收益率达到100倍,说明存银行远不如把现金压箱底,压得越久越增值。

  但是,泡沫终究要破灭,M2的膨胀的结果是贫富差距的拉大,靠买房卖房发财的富人在M2中的占比越来越大,而把养命钱都存到银行里的普通百姓的财富在M2中的比重却越来越低。于是,政府也越来越关注贫富差距问题,并承诺为此去改善,这也引起了部分富人的恐慌,于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去海外移民,去购买海外房地产。由此而提出的一个疑问:假如人民币一旦可以自由兑换,资本市场双向开放,那么我国居民究竟是更愿意持有人民币,还是更愿意持有美元?

  目前,大家都沉浸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但事实的情况是,目前上海一套130平方米的公寓房,可以换美国纽约附近新泽西州的一栋别墅。如果M2再膨胀,恐怕去美国买房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发现,曾经M2增速超过30%的韩国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货币大幅贬值,在美国08年的次贷危机中,韩元又大幅贬值。因此,我担心的是,中国M2已如此大规模,且还会继续大下去的情况下,未来人民币将承受巨大的贬值风险。

  3. 2010年10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经济数据。9月份CPI同比上涨3.6%,高于8月份3.5%,显示通胀水平延续升势,三个季度整体CPI为2.9%水平,处于3%的控制线以内。GDP增长虽然放缓但依旧强劲,三个季度分别为11.9%、10.3%和9.6%。而PPI水平从三个季度反映的数据看,从高位迅速回落。而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也有下降的势头,不过整体依然保持20%以上非常强劲的水平。

  在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之前,央行在10月19日晚宣布加息,尽管一年期存贷款都加息25个基点,但是越长期限的存款利息上调得越多,5年期存款上升了60个基点,而在贷款方面,期限长期则上升幅度仅有20个基点,这说明央行并不像快速地消除通胀预期,最主要的目的是稳定长期存款和改善长期居民储蓄的负利率状态,使得3年期以上存款水平能战胜当年官方宣布的CPI。央行行长周小川曾经表示,“用两年的时间逐步降低通胀压力”。

  将加息行动和三季度数字联系在一起看,我们会发现:首先,中国政府并没有打算将非常规的刺激政策“退出”,如果说现在市场人们已经不太担心经济的“二次探底”,那是因为中国政府和全球各国政府将再次探底的风险考量进他们的政策运作中,当这种风险被预期化,那么它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也就是说,人们认为“二次探底”不存在的依据就是政府还在继续防范并避免它发生,自然可以推导出,政府不会将刺激政策“退出”。

  其次,既然政府不愿意“退出”刺激政策,那么现在的GDP减速的根本原因就不是经济在短期内本身形成的,而是政府调控的结果,尤其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新政及其“升级版”。之所以这样做,表明政府的政策受到市场以及市场带来的社会压力影响。资产价格泡沫(房价)对通胀预期的强化,以及资产泡沫对财富分配的影响,都迫使政府不仅要限制投机性购买,同时也要逐步调整按揭利率,后者包含鼓励银行取消房贷利率优惠和提高利率浮动区间。

  由于政府不愿意快速“退出”,那么货币供应量水平不会有非常显著的下降。我们认为,即使未来中国的贸易顺差下降,外汇占款的增长率变小,中国依然会尽量保持一个比较高且稳定的货币增长率。于是,通胀在9月份“见顶”的看法是比较脆弱的,相反,官方CPI为3.6%的通胀水平很可能是一个常态。由于官方CPI同民众的感受有距离,所以民众很可能要同痛苦的物价上涨继续搏斗,这蕴含社会风险的可能。

  经济刺激最大的问题不是过热,而是对社会资源的错误配置。在年初,一些部门表示中国粮食蔬菜水平不会上涨,因为供应很充足,但实际上,它们的价格持续上涨。因为过多的货币投放到了强势的产业部门,过少的货币流入弱势的农业和食品部门,那么后者自然没有足够的增长空间。强势部门因为资源的倾斜,创造大量需求而率先扩张,PPI的强劲和资产价格泡沫就是反应。我们将整体性的增长状态静态化,这意味着弱势部门是供应萎缩的,它需要一个非常强烈的价格飙升才能促使它摆脱供应萎缩的境地,所以今年前三季度的农产品价格飙升拉动CPI狂涨就是一种反映,这也是用价格信号强行缓解资源配置比例关系的做法。我们认为,中国的通胀问题非常棘手,因为经济刺激扭曲的程度比较大,那么修正的时间就会比较长,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各种意料不到的其他类型的风险冲击。

  4.通货膨胀率(Inflationrate)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其中基期就是选定某年的物价水平作为一个参照,这样就可以把其它各期的物价水平通过与基期水平作对比,从而衡量现今的通货膨胀水平。

  一个国家必须保证自己国家的货币供给保持一定的数量。在总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发行的纸币过多,就会造成纸币大幅贬值、出现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如果市场流通的货币过少,就会出现通货紧缩。同样,在纸币供应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总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减少从而导致物价水平上升,或者物价水平自发上升,也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经济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通货膨胀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影响是很明显的。

  5.依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性(或抑制性)通货膨胀;依据通货膨胀的程度划分,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依据通货膨胀的原因划分,通货膨胀可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和混合型通货膨胀;依据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而划分,通货膨胀可分为财政型通货膨胀、信用型通货膨胀和外汇收支型通货膨胀。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由于物价是一国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通货膨胀也就意味着该国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在国内外商品市场相互紧密联系的情况下,一般地,通货膨胀和国内物价上涨,会引起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波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人们会因通货膨胀而预期该国货币的汇率将趋于疲软,把手中持有该国货币转化为其它货币,从而导致汇价下跌。

  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条件下,两国之间的比率,是由各自所代表的价值决定的。如果一国通货膨胀高于他国,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就会趋于贬值;反之,就会趋于升值。

  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计算通货膨胀率,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间接表示的。具体而言,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主要有三个:生产者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

  6.2010年10月18日,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通过邮件发布最新研究报告称,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幅度将会加大,预计年内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很可能突破3%,此后人民币汇率弹性将会显著增强,同时辅以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以达到调结构和防通胀的目的。 报告认为,全球汇率争端仍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应不至于爆发汇率战。后危机时代,汇率的决定因素由避险动机转向经济基本面,美国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且面临着高额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加之美联储极有可能继续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贬值的压力将会加大,因此人民币仍然会渐进升值。

  9月初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引发了热钱流入、顺差减少以及资产价格攀升等一系列问题。央行和外管局采取一系列措施收紧流动性,各部门和地方出台房地产调控细则抑制房市泡沫。

  但报告认为,中国事实上也有主动升值的动机,不论是调结构还是防通胀,都需要人民币升值的配合。但在升值的过程中,监管当局必须做好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包括增加汇率的弹性、防范资产价格泡沫、扩内需和调结构等等。

  截至2010年10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6541,自6月21日人民币汇改重启三个半月间内,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高达2.76%,较2010年1月4日的6.8281累计升值2.55%。

  7.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根源之一,在于内地的发展模式和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妨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一探究竟。全球范围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发生在二战之后,但欧美传统发达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几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仍没有几个能进入发达经济体之列。在少数几个后起之秀中,其经济起飞的起点无一例外均是先“开放”,但存在不同模式,成功者主要有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类。前者以拉美为代表,但起飞不久陷入困局、尤其为外债和恶性通货膨胀所累;亚洲四小龙是后一种模式的代表,迄今为止较为成功。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后者更相似些,但由于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大国经济”,自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相似之处,决定了人民币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升值趋势,而其独特性则决定了升值的“缓慢”性质。

  具体而言,出口导向模式通过贸易顺差,不断通过经常账户获得盈余和外汇储备,形成升值压力。以东(南)亚实现经济起飞的上世纪70年代为例,1970-1980年间的美元汇价,港币由6.0606至4.9761升值了18%、新加坡元由3.0612至2.1412升值了30%、新台币由40至36升值了10%、日元由360至226.74升值了37%(一九八二至一九九五年更是从249.08至94.06狂升62%),韩元的例外(同期贬值49.9%)源于其自然资源高度依赖进口而不具可比性。只有等到升值对出口的制约,促使内部的经济结构实现升级换代,同时借助于产业转移和海外投资形成了某种资本输出规模时,汇率才逐渐趋于稳定。

  一般而言,某经济体从相对落后的封闭状态,通过开放实现经济起飞,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本国货币的低估,一方面形成及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吸引国内资源从非贸易部门流入贸易部门;第二个阶段,出口增加和汇价低估导致贸易顺差,引发本币升值、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三个阶段,资源重新配置、产业结构转变和转移、对外投资能力的增强等,使得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达致平衡,并成为综合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目前,内地经济基本处于第二个阶段,这就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发展模式因素。同时,作为具有庞大内部市场的“大国经济体”,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为了保障金融服务等行业的改革和货币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有序进行,人民币有条件、也有必要采取逐步“缓慢”升值的方式。

  8.国际贸易最好的模式应该是出口高技术或者高附加值产品,进口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高耗能产品。因为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远远离不开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而这些东西往往是不可再生的。初级产品没有经过深度加工是卖不了高价的。一个经典的例子就发生在我国和日本之间,日本从我国进口大量的卫生筷,待用完之后回收进行再加工,制造成新闻纸后高价返销中国。我们仅仅获得的是卖卫生筷那一点可怜的收益,而这还远远抵不上对环境的造成的破坏,日本人只是利用了一下技术加工就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它实际上是什么也没有付出,我们可是把子孙活命的资本提前败光了,这样的例子多的不胜枚举。西方发达国家深谙此道,牢牢的掌握着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专利就是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我国出口的多是科技含量较低的初中级产品,极耗资源污染又重。出口越多,国家就越穷。

  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现在看来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最初我们没有资金家底太薄,为了筹集外汇出口一些资源,加工一点初级产品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时候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都不强。但这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万万不能长久使用。

  不幸的是我国自己选择了最落后的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没有注重发展科技,老是把优势固定在初级产品和低价上,妄图以数量和低价取胜,如此鼠目寸光结果使自己走上了一条死路。中国这种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能持久的,这种发展模式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那就是科技和能源问题。没有高科技,中国永远是在给外国人打工,赚的不过是可怜的一点辛苦钱。当国内家底卖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国政府必然要寻求国外资源来维持自己的发展,聪明的外国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大幅提高原材料价格逼迫中国就范,而中国还不得不上套,最明显的就是石油了,10多年前的海湾战争没有把中国打醒,直到我们在1996年重新成为石油进口国后才着急了,当石油在10多美元的时候没有搞储备,涨到50多美元忙活上了。难道中国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傻瓜吗?想想国家领导赶英超美的保证,不过是给国民一个空心包子吃而已!

  为什么我说双方都撑不住了呢?因为中国的低价优势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冲击是非常厉害的,他们的工人不像中国工人可以在没有生命保障的恶劣环境下工作12个小时以上!成本当然比中国高。但西方发达国家有的是办法,如欧盟取消对中国纺织品的普惠制,美国也将马上对中国袜子实行配额,以便将进口额的增长率限制6-7.5%之间等等,这些措施相信会越来越多的,贸易争端将愈演愈烈。看看,廉价卖身卖到别人都嫌弃的地步,低价法宝已经玩不转了!中国的软肋是什么呢?那就是能源问题。此次石油价格狂涨不止绝不是什么飓风和尼日利亚内乱造成的,而是美国一手操纵,大幅提高油价即可以逼迫中国实行浮动汇率,使人民币升值,又可以变相使美元贬值,将损失转嫁到其他国家头上。中国可以压低工人工资,可以提高房地产价格,可以不顾一切降低出口成本,但在急需大量进口的能源问题上怎么也绕不过去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障碍,中国不管是让人民币升值还是继续随美元贬值,都要承受巨大损失,只不过是大小而已,瞪眼挨宰是必然的,也是永远的!

  9.在9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部《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根据该法案,如果中国或其他国家的汇率政策对该国出口商品构成不公平的补贴,美国商务部将获准评估并惩罚性征收这些国家输美商品的关税。

  尽管9月当月贸易顺差降至168.8亿美元,为5个月以来的最低值,但其幅度不太可能平息外部抨击——中国前三季度累计贸易顺差已达1206亿美元,人民币升值压力并未减弱。

  加拿大皇家银行的经济学家布赖恩•杰克逊(Brian Jackson)表示:“就减轻要求中国让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国际压力而言,中国贸易顺差的这一下降不太可能起多少作用。且周三的数据似乎表明,中国政府在未来几个月有很大空间让人民币升值。”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海关总署在新闻稿中指出9月份的贸易顺差为5个月来最低,进口环比增长创历史新高,但并未提及9月份1450亿美元的出口额仅比7月份创纪录的出口额数字略低一点。金融时报认为,为摆脱被列为汇率操纵国,中国着意淡化出口能力,突出表明进口可能最终超过出口的迹象。

  除了贸易顺差,中国外汇储备的创纪录增长也可能为外部要求人民币升值提供口实。过去三个月里,中国外汇储备增加1940亿美元,超过2009年第二季1780亿美元的创纪录增加,总值达到2.65万亿美元。

  10. 通货膨胀之测量由观察一经济体中之大量的劳务所得或物品价格之改变而得,通常是基于由政府所收集的资料,而工会与商业杂志也做过这样的调查。物价与劳务所得两者共同组成物价指数,为整组物品的平均物价水准之测量基准。通货膨胀率为该项指数的上升幅度。物价水准量测整体物价,而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的上扬幅度。

  对通货膨胀没有单独性的确实量测法,因通货膨胀值取决于物价指数中各特定物品之价格比重,以及受测经济区域的范围。通用的量测法包括:

  生活指数CLI(cost of living index)为个人生活所需费用的理论增幅,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es)概估之。经济学家对特定的CPI值应估计为高于或低于cli值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CPI值公认具“偏向性”(bias)。CLI可用“购买力平”(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来调整以反应区域性商品与世界物价的广泛差距。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测量由‘典型消费者’所购物品之价格。在许多工业国家中,该指数的年度性变化百分比为最通用的通货膨胀曲线报告。该项测量值通常用于薪资报酬谈判中,因为雇员希望薪资(名目)能相等或高于CPI。有时劳资合约中会包含按生活指数调整条款(cost of living escalators),表示名目薪资会随CPI的升高自动调整,其调整之时机通常于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幅度较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低。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Producer Price Indexes)测量生产者收购物料的价格,与CPI于物价津贴、盈利、与税负上有所不同,导致生产者之所得与消费者之付出产生差距。PPI反应于CPI升高而上升,具有典型的延迟。虽说其具多样化的组合,一般相信这种延迟的特性使得根据今日的PPI通货膨胀粗估(rough-and-ready)明日的CPI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各种的论述与内容有极重要的不同。

  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测量选择性货品之批发价格变化(特别是销售税),与PPI极为类似。

  商品价格指数(commodity price index)测量选择性商品售价之变化。若使用金本位制,则其所选择的商品为黄金。美国使用复本位制,其指数包含黄金与白银两者。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为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名目GDP 与经通货膨胀修正后的GDP (即不变价格(constant-price)GDP 或实质GDP )两者间所使用的金钱之比例(参见实质与名目经济)。这是对价格水准最宏观测量。本指数也用来计算GDP 的组成部分,如个人消费开支。美国联邦储备改用核心个人消费平减指数(personal consumption deflator)及其他平减指数作为制订“反通胀政策”的参考。

  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pi)(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2000年2月17日,在半年一度的国会金融政策报告(亦即humphrey-hawkins报告)中,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声称将主要的通货膨胀测量法自cpi改为连锁式个人消费开支价格指数。

  因为每一种测量法都基于他种测量法,并以固定模式结合在一起,经济学家经常争议在各测量法及通货膨胀模式中是否有‘偏差’存在。例如,boskin委员会于1995年找出美国劳工部统计局(bls)所计算出的CPI具有偏差。在对其偏差进行定量分析后,他们认为当年度的通货膨胀遭过分夸大。因“快乐论”(hedonic )所带来的科技创新增加与以平价品取代昂贵的商品,两者都会降低CPI-U的升高率。另一个例子是在1980年代早期,无人居住的出租单位并不计入CPI-U与CPI-W的租金收入部分;在加计此部分后,通货膨胀率实际上是极度的受低估,于是在1982年的CPI计算中加入了这项改变。

  现存的争论为应否计入关于快乐论的调整部分,包含人们会在高物价的地区不可企及时搬迁到较便宜的地区。也有人认为指数中的购屋部分极度低估了日常生活费用对房价的冲击,亦极度低估了医疗费用在退休者的日常费用中的重要性。

  11. 10月10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参加IMF和世界银行年会时说,“现阶段中国不能急于控制通胀率,不过,政府已经制定了一份可行性高的中期计划”。这应该是行长的真实意思。

  中国政府似乎一直都不愿意紧缩货币。将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会遇到来自多个部门、国有公司和各级政府的强大动力,虽然有人相信央行似乎很有紧缩货币意愿。

  现在突然提高利率,与其说是针对通货膨胀不如说是巩固房地产调控效果。这有什么区别?一两次提高利率足以巩固房地产调控,因为一旦房价下降,提高利率的措施就不会继续;如果是反通胀,至少到明年中期,通胀不会明显下来,利率提高就会持续。也即,要进入加息周期了,大家更相信哪个?

  中国加息,而巴西、印度之前就开始提高利率,而美联储和日本央行继续强化宽松货币政策,就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加息,发达国家降息,全球货币将如何运动?过去20年形成了奇怪的发展中国家资金流向发达国家的资金运动模式,是否结束了?这是否意味着全球新的经济平衡模式,或者说这正是G20会议即将要达成的共识?

  国际市场认为,中国要紧缩了。看起来是如此。如果连续提高利率,人民币连续升值,房地产泡沫破裂就不远了,而十二五规划中的经济结构调整就意味着真正开始了。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甚至会维持10年,但可以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我们真是这样准备的?

  【参考答案】

点击获取本申论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本文为步知网原创文章,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步知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lc_木子

① "步知网"上的内容(含文章、资料、资讯等), 本网注明"来源:步知网"的,版权均为"步知网"或步知公考所有,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步知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未注明来源:步知网"的文章、资料、资讯等,均为网络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和准确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步知网",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原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步知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