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常识:物理常识
1.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2.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虽然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发生,但是光速比声速快得多。
3.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4.小孔成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立竿见影:
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5.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现象,所成的像是虚像。
6.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7.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也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8.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在夜晚月亮非常明亮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浮光跃金”是说太阳光被水面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9.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前一句说明了光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后一句利用了平面镜成像。
10.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1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成像在酒杯中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后一句可依诗句之意,从物理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而成为三人。月下影子:光沿直线传播;酒杯中人的像:光的反射现象。
12.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事物,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太阳光进入了人的眼睛,但事物并不是把所有颜色光(七色光)全部反射,事物会吸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所以自然界中的事物是五颜六色的。柳絮反射了太阳光中的红光,而呈现红色。
13.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1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5.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因为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6.早晨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
这是因为早晨的太阳光折射效果特别明显,而中午的太阳光折射的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当阳光垂直照射地球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不发生折射。不仅如此,早晨太阳升起时,实际上太阳还没有真正的出来,我们只是因为光的折射看到了太阳发出的光线。
1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是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了折射而成的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以下。
18.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潭清疑水浅”是指潭水清澈见底,使人怀疑它很浅。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清澈见底的河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的缘故。
19.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0.海市蜃楼:
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21.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22. 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吸热。
23. 露结为霜:
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4.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比热容。
25. 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6.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振动。
27.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音色。
28. 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花红的原因是桃花反射发光。
29. 空手把锄头,不幸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桥流水不流”,其选择的参照物是水。
30. 沙里淘金
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的黄金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