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23公务员联考_申论预测试卷_感知贫困者的痛感

来源:步知资讯 时间:04-20 阅读:

    2016年4.23公务员联考申论预测试卷:感知贫困者的痛感,考生可以提前练习备考。

  【给定资料】

  资料1

  当下社会,仍然有很多弱势群体处于贫困落后的生存状态,其中又有很多人的状态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感知甚至想象。

  媒体曾报道了这样一起事件:大一女生X躲在宿舍被窝里抽泣,舍友很不解,再三逼问下,X说出来的困惑让舍友们大吃一惊。X来自西北一个偏远乡村,在来上大学之前她处理例假的方式非常“原始”,上大学之后发现其他同学的处理方式与自己非常不一样,又羞于启齿,长时间不当处理令她感觉到身体“异样”,因此十分害怕。了解了她的情况,舍友们急忙带她去了医院,所幸没有大碍。

  可以说,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认识,绝大部分是通过大众媒体构建起来的。这些年,中国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媒体报道的主流也是昂扬的、光鲜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是以追逐进步生活为方向的。我们习惯了用城市里高楼大厦代表行进中的中国,乃至于忘记了地震震出的那些黄泥土的房屋、从没“见过世面”的贫困学生,也是真实中国的组成部分。

  资料2

  人心向好,愿意关注更鲜亮的生活,这很正常。丧失感知苦难的能力,其实也是人类的通病。早前,3岁难民男童艾兰·库尔迪惨死在海滩上的照片,震惊了全世界。然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有人过得这么惨,原来全球难民总数已经接近6000万,原来仍然有4000万人在境内流离失所……当苦难再次被感知到之后,很多国家采取了更积极的行动。这就是感知苦难的意义。

  资料3

  在进步发展的逻辑里,怎么表现贫困的苦难,是一个挺难的事儿。我们的权力主体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人,绝大部分在城市里(至少也是在城镇里);我们的市场资源分配也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资本必然选择人多的地方;我们的表达平台与权利空间,也是从大城市向外部逐层递减的……这样的社会结构和主流话语格局,会弱化底层人群的声音与身影;“另外一些生活方式”,会散落在偏远的地方,不被关注,只能默默承受苦难。

  如果整个社会与公众,对于同胞的贫困与苦难缺少体认与感知的话,就很难从内向外地生发出强烈的改变贫困人群命运的意愿,就很容易在扶贫工作上浅尝辄止、浮于表面,难以从命运共同体的维度来关切贫困者的冷热与困顿。

  资料4

  2015年11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要求,要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未来5年,中央确定了5大举措,要实现7000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有时间表,有军令状,表现了中央坚定的决心。从上往下的压力与要求,是必需的;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尽量唤醒社会的自主动力,让贫困被更多的人群看到、感知、关切、体认,愿意为这项事业出每一份力。

  【作答要求】

  请根据给定资料,以“学会感知那些贫困者的痛感”为题,写一篇议论文,1000~1200字。

责任编辑:lc_木子

相关推荐
① "步知网"上的内容(含文章、资料、资讯等), 本网注明"来源:步知网"的,版权均为"步知网"或步知公考所有,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步知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未注明来源:步知网"的文章、资料、资讯等,均为网络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和准确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步知网",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原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步知网联系。